许多人在写作时能做到语句通顺,还不时地用些好词佳句,可写出来的文字总差了点意思,只能是“中规中矩”,却无法令人拍案叫绝。
其实,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能否“写到读者心里去”,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措辞美不美,而取决于作者是否找准了切入点、用对了“描写方式”。这里说的“描写方式”,就是本篇要介绍的“三要素写作法”。
“三要素写作法”中的“三要素”,指的是三个希腊语单词:ethos,pathos,logos:这个方法的精髓用一句话总结便是:如果想做一场精彩演讲,或者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三要素”的运用必不可少。
下面我将结合实例,详述三要素的概念与使用技巧:
Ethos
人品诉求,或者“可信”(对应英文单词credibility)
我们在写作时必须动用“ethos”,才可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先从读者视角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想深入了解东非原始部落的文化习俗。现在有两篇相关文章可选,一篇文章的作者是从没去过非洲,仅在网上做了做功课、东拼西凑把文章写完应付作业的某大学生;另一篇文章的作者,则是曾在肯尼亚(东非国家)的一个部落做社会调查长达三年的历史学家。这两个作者,谁更可信呢?毋庸置疑是后者。而作为读者,我们自然也会选读历史学家的文章,因为他的“ethos值”很高。
因此,在写某个主题/领域的文章时,提高ethos的一大做法,就是建立作为作者的可信度,从而让读者坚信不疑:嗯,这个作者和他写的文字都很可信。但除了直接提高作者的可信度外,我们还应该有策略地提高观点的可信度。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便是引用充足的、高质量的例证和数据。比如,你正在写一篇关于空气污染的文章,要阐述的一个观点是“雾霾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和长远威胁”。如果你仅仅描述直观感受,例如“一出门就嗓子发痒、老想咳嗽”,虽然不少读者也会感同身受,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感觉,并非令人信服的数据。为了提高这个观点的可信度,你可以援引权威数据。有了权威机构的权威研究数据,观点的ethos瞬间就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总之,想立观点、下结论之前,一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是拍脑门儿、凭主观感受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还是借用真实、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论证?如果是后者,我该引述谁的数据、哪里的数据,才能让读者足够信服呢?
另一个提高可信度的方式,是引用名家之言“引经据典”。在文章中高频次地引用名人名言。虽然能为论点增加可信度,也凸显自己阅读甚广,但用多了,未免喧宾夺主,甚至让读者产生“这人没什么主见,净是套用别人说的话”这样的印象。因此,引用名人名言对提高ethos有用,也能为文章增色,但一定悠着点、别滥用。毕竟,你才是文章的主人,理应保有自己的观点和特色。
Pathos
情感诉求,或者“情感”(对应英文单词emotion、empathy)
写文章时一定不能少了感情色彩。在朗读和演讲时,我们要“声情并茂”,写作也是如此。文字清汤寡水不“走心”,就如同炒菜不入味、演戏不传神。
要如何让文字有感情呢?
在这里举个易懂的例子:
比如在某篇关于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文章里,有两段话候选。如果你是读者,哪一段会更触动你的心弦呢?
选项1:“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花季少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宝贵生命。在世界各地,青少年自杀悲剧事件每天都在上演。我认为,加强青少年心理辅导至关重要。”选项2:“我失去了我挚爱的儿子,他在三年前一个下着雨的早晨,割腕自杀。作为痛失孩子的母亲,这些年我生不如死。加强青少年心理辅导,拯救在泥潭中的孩子们,不要再重演这样的悲剧……”
很显然,从pathos角度判断,第二段话完胜第一段。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饱满的情绪,令人痛惜。第一段话虽然包含了诸如“成千上万”“宝贵生命”“悲剧”“至关重要”等语气较强烈的词,却依然摆脱不了空洞感,也很难激发读者的情绪。
在文章里加入恰到好处的pathos,就如同烹饪时用了分量刚好的作料,让菜品更加入味。这里用“恰到好处”这个词,是要提醒大家,渲染情绪时一定得适度,不可言过其实。任何过度描述背后的不真诚,读者都是能察觉到的。
Logos
理性诉求,或者“逻辑”(对应英文单词logic、reasoning)
无论是演讲还是写作,如果我们想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观点,以理服人,就不能丢了逻辑。当然没,有些朋友很苦恼:“我天生逻辑不行,做事、做题、写文章都容易没条理,要怎么办啊?”我的建议只有一条:买一些与
逻辑训练相关的书,日常挤时间多学多练。
实际上,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ethos、pathos和logos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作者在行文时逻辑混乱(logos不达标),文章的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ethos不达标);如果通篇只有缜密而理性的叙述(ethos和logos兼备),却冰冷生硬、毫无感情色彩(缺失pathos),读者也很难被文章打动。相反,尽是感性、没有理性,同样是行不通的。
三要素写作的关键,是在合适的段落配用合适的要素,让文章既缜密清晰又具备恰到好处的
共情力。(李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