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
阅读,阅读,再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孩子受益的重要措施。然而,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作为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读书人。朱永新教授说:“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一个爱读书的语文教师,不会喜欢让学生抄写10遍、20遍的课外作业,也不会喜欢给学生发大量的试卷,而是会鼓动学生走进图书馆,走向大自然,去阅读、欣赏、感悟、体验。而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思绪千载、神采飞扬。这样的教师已不再是蜡烛,而变成了灯塔——既照亮了别人,又永葆明亮。有这样的老师学生还会不读书吗?
2.尊重学生阅读自由,培养学生
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家长要给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不能硬性要求学生读名著。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的兴趣是不一样的。只要是有益的东西,都要鼓励学生读。
二、做好课外阅读的引导
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小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那么,如何选择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的书籍资料呢?为此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尤其要做好以下五类读物的推荐工作。
1.课程参考书目。这类书对学生的课内学习有直接的帮助。如各科学习指导书、学习方法指导书、与必修选修课文相关的书目等。
2.科普读物类。科普读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可以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如《十万个为什么》《大自然探索》《读者》《意林》等。
3.名人传记类。“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如《雷锋的故事》《少年邓小平》《名人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富兰克林自传》等。
4.历史读物类。这类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如《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等。
5.经典名著类。这类书籍,可以丰富文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如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等。
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子读物。知识载体的丰富多样也是吸引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之一。
1.精读与略读。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圈点勾画,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过目就忘或者停留在浅层次的消遣阅读,不仅效果不佳,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于阅读我们提倡“心到”,主张“熟读精思”,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从而取得有效的阅读成果。“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所以学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善于将所读之书进行概括、浓缩、抽象等,找出精华,培养阅读概括的能力。
3.摘录与随感。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如此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是阅读的收获。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但意义深远。我相信浓厚的阅读兴趣、正确的阅读引导、科学的阅读方法会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学生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让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来关心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吧!
韦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