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阅读速度怎么样?你有可能会很谦虚而诚实地说:我看书真的很慢。再拿这个问题去问许多阅读爱好者,也会得到相似的答案。再把范围扩大到社区、学校、工作单位……大抵也会得到许多相似的回答。
为什么人们都认为自己的阅读速度很慢呢?
因为很多人一个月看不完一本书(以300页左右为例)。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可以先想想你看手机小说的速度。百万字的小说,你是不是可以在每天上班的情况下,吃饭看,睡前看,1到2星期就可以看完一本。但如果换成一本理论研究书,或者一本名著,几十万字,1—2星期,你能看完吗?恐怕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不能。
为什么呢?因为你看不懂。同等的阅读速度,你看得懂网络小说,却看不懂理论研究、中外名著。看不懂,只好放慢速度,很长时间过去,你发现你根本没看多少,并且依旧理解得很吃力,于是,越看越焦虑,越看越没有耐心,于是,放弃不看;历经多次这样的痛苦体验,你看到这本书,就心生畏惧,于是再也不看了。结果就是,300—400页的一本书,一个月,你也没看完。
这个人,是你吗?其实不仅仅你,也是我自己,并且我相信,是很多在阅读这条路上半途而废的阅读人。
为什么看不懂呢?
因为这些书里面有很多专业的理论、术语和逻辑,或者大量的陌生信息。不同于专门迎合阅读人喜好的网络小说(怎么勾人怎么写),学以致用的书籍(尤其是教科书,专业论文,研究文集等),常常是“我自高高在上,你爱看不看”……
《知识内容写作课》里有个观点,我很有感触:“有效的沟通,就是让对方理解与接受,并改变行为”,“而关键的问题是,许多专业知识的分享,似乎都让大众难以理解”。专业书籍里的专业知识,超出我们的认知常识太多,所以,我们难以理解,也从心底里拒绝接受(就像我们对看不懂的书心生恐惧)。然而,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难以理解的书,是客观的存在;但我们可以想办法,让这些难以理解的书里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简单,或者变得“熟悉”。
怎样让陌生而专业的信息变得熟悉而简单?答案是——跨界
央视有许多的跨界文化节目,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它们都是把距离我们很遥远的诗词、古文典籍,用音乐、解读、游戏(比赛)、绘画、故事、表演等多种易于我们理解的方式呈现给我们,在娱乐的视听体验里,学到比课堂上更加丰富而富有深度的文化知识,没有困难与挫败,也没有厌倦与恐惧。
这也给了我们启示:用我们喜欢,并且易于接受的呈现方式或角度,一定程度上把陌生而专业的信息变得熟悉而简单。当然,这种方法不一定能适用所有的专业领域,在这儿,只是把我和我身边伙伴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1、历史背景
很多我们看不懂的文史论著,欣赏不了的诗词古文,“压倒”我们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冷僻的历史知识。但是,在网络的海洋里,再冷僻的历史,也可以搜索到一些通俗的介绍。先看这些介绍,再来“啃”这些“阳春白雪”,会相对轻松。必要时,可以看些相关的纪录片,降低
大脑疲劳。
2、绘画、设计、美学类
举个例子,骆宾王《咏鹅》里有两句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好在哪里呢?亮点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色彩搭配形成的画面感:白色+绿色+红色——红色和绿色,形成对比,加上白色的衬托,3个颜色显得清新明丽而活泼。这是颜色搭配带给人的感觉。如果再搭配一张生动的白鹅浮绿水的照片,就更加能够体会这两句诗里的生机勃勃。
3、情绪共鸣
书是死物,人情却可以通古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国内还是国外,文化思想有差异,但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感受却是可以产生共鸣的。
当我们在阅读许多历史典籍时,如果能够把自己代入故事中的人物,来一场“推己及人”的角色扮演,同悲欢,共命运,想象如果自己处在相似的境地,遭遇相似的事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做法,就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时的历史环境、人物动机与事迹,而不是看完之后,毫无心理波动。
4、心理学学科
如果说情绪共鸣注重的是我们的主观感受。专业而系统的心理学学科则是站在客观的立场,分析我们的主观想法产生的深层原因。比如,心理学上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源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了解了这一点,当我们再去看各种情感励志书和许多历史书时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当事人的行为动机都与获得安全感有关:做成了某件事,掌控了某种情况,才能让这个当事人获得安全感(如对好工作的追求,对强势关系的掌控等等)。
5、想象
比如,当我们阅读长篇或内容冷僻的文字资料时,过量的信息负载会让我们的大脑陷入焦虑与疲劳。而“一图胜千言”,如果我们把看到的文字信息在脑海中想象(加工转化)成
图像,就可以在熟悉文字信息的同时,对其进行便于我们理解和接受的加工。既增强了对内容本身的理解与记忆,又降低了大脑的负担。
这5种跨界思维,是我和身边的小伙伴最近在阅读慢、理解慢问题中的思考体会,也在提高阅读质量与速度方面真切帮助了我和身边的伙伴,虽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科阅读,依旧希望对你有用。
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原创文章 作者:王夏坤